成语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成语字典 > 正文

成语字典

伐檀译文

最近更新2024-04-10成语字典56
伐檀译文伐檀, 〔原文〕

坎坎伐檀兮,

寘之河之干兮,(齐之作诸。

河水清且涟猗。鲁涟作澜,

不稼不穑,猗作兮。鲁

胡取禾三百廛兮?穑作啬。)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檀、干、涟、廛、貆、餐,寒部。)

坎坎伐辐兮,

寘之河之侧兮,(齐之作

河水清且直猗。诸。)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辐、侧、直、穑、亿、特、食,之部。)

坎坎伐轮兮,

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 (鲁齐飧作湌。)

(轮、漘、沦、囷、鹑、飧,文部。)

〔译文〕

伐檀之声叮当响,砍下树木堆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浪。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到车上去了?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狗獾挂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们,岂不白白吃闲饭?

伐檀之声响叮当,放在河边做车辐。河水清清起微波。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进车上边?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兽肉挂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们,岂不白白吃闲饭?

斫轮之声四处传播,做好车轮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光。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到车上去了?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鹌鹑挂满庭院?那班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评介〕

《伐檀》三章,章九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诗序》说: “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 无功而食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说“刺贪”,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刺剥削。说“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 其实应该说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不从事劳动生产,反而家里什么东西都有,生活得也很幸福。至于说“君子不得进仕”,这就更不对了。郑玄笺注说:“彼君子者,斥伐木之人。仕有功,乃受禄。”好像说伐木之人无功而食禄,君子才不得进仕。正是申说了《诗序》“君子不得进士”的意思,显然是不对的。

《鲁诗》说: “《伐檀》者,魏之女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位,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泽不加百姓。” (《御览》五百七十八引蔡邕《琴操》)把诗中讽刺的对象认定是伐木的小人,刺他们的在位食禄,还说是女人所作。这和《诗序》的误解相似。可见对诗的内容、旨意都没有确切的理解。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明明是站在劳动者 (伐檀者、稼者穑者、狩者猎者) 的立场,用劳动者的口吻,非常明显地责问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是那些统治阶级不从事一切劳动生产,却占有一切。显然作者应该是男性的伐木奴隶,当时的女子是不会去伐木、耕种和狩猎的。“魏国之女”只是蔡邕假托的一位贵族女子,是他借《伐檀》一诗作为琴曲,歪曲诗意,寄托他的贤者不得在位的感慨罢了。

宋人朱熹的《诗集传》说:“诗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陆也。今乃置之河干,则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 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 朱老夫子读懂了原诗,说得很有道理。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里说: “这诗反映被剥削者对于剥削者的不满。”今人大多数赞同余先生的看法。

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的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艰辛而繁重的劳动情景。中间五句为第二层,写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恨和责问。“河水清且涟猗”是写景,是文章的过渡,是借景起兴,即从写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问。两个“胡”字问得非常有力。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却落到了 “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统治者手里,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强有力的责问,把统治者坐享其成、强取豪夺的凶残面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不获”,统治者“获而不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用反语进行辛辣的嘲讽。是说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不过是白吃饭的,意在揭露他们的坐享其成的剥削本质。这两句在诗章的最后出现,真好象奇峰突起,彩云飞天,给人留下寻觅不尽的余味。

二、三两章的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字。这样换字不仅是为了换韵,而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充实。你看: 奴隶们的劳动,“伐檀”“伐辐”“伐轮”, 一件件,一桩桩地简直没完没了, 繁重的劳动简直叫人喘不过气来, 而奴隶主“不稼不穑”,囤里的粮食却是“三百廛” “三百亿” “三百囷”,数量何等巨大; “不狩不猎”, 院子里却挂满了“貆”“特”“鹑”等野味,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样样有, 品种何其繁多,严重的阶级剥削, 尖锐的阶级对立,三章连贯起来看,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它的思想性与战斗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还看到本诗提出了过去剥削者不敢提出的问题:被剥削者养活剥削者。这是一个事实,这也是一个真理。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后两章和第一章相比,只换了六个字,其余相应位置的字完全相同。本诗虽是句式多变,但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用这种反复咏唱的形式,来开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这诗总的说是用赋法。但是每章的第三句是兴,因为这一句的写景,从上下文的关系看,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亦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也有人认为诗的前三句都是起兴的句。理由是因为诗的前两句所写的内容与后边的质问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也可以说前三句是 “兴”。兴的种类很多,本诗属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形象的起兴。每章都是以伐木的情景起兴。艰苦的伐木场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联想到自己的劳而无获,剥削者却占有一切,于是便咏唱出对剥削者的质问,抒发了对剥削制度的强烈不满。